欢迎您访问归成|"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第一代中国建筑师"研讨会撷!

归成|"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第一代中国建筑师"研讨会撷

更新时间:2023-01-29 16:01:22作者:佚名

2019年7月22日,《归成——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第一代中国建筑师》展览开幕式暨研讨会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报告厅拉开帷幕。展览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联合举办,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协办,清控人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独家资助。展览集中展示1918年至1935年期间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求学的20多位中国留学生的学习经历、学业成就,并揭示其在建筑理论与建筑史学领域的突出贡献。

开幕式暨研讨会现场

展览开幕式上,著名建筑师王辉担任主持,主办方代表及嘉宾: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教授,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苏丹教授,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馆长刘畅副教授,清控人居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吴晞先生分别致辞。研讨会环节,“第一代建筑师”家属代表梁鉴、策展人童明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图书馆馆长贾珺教授、故宫研究院王军教授、北京大学徐怡涛教授分别作主题发言,深入解读了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第一代中国建筑师的学术成就及其对中国建筑学科发展的影响。

开幕致辞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教授致辞

一百年前,正当现代主义在西方兴起之时,一批中国的年轻人,怀揣着远大的理想,远涉重洋,赴美求学。1918年之后,朱彬、范文照、赵深、杨廷宝、陈植、梁思成、林徽因、童寯、哈雄文等一批留学生,他们选择了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中国的现代城市发展和建筑事业发生于20世纪初,同时也带动了中国传统建筑研究。在这一时期,第一代建筑师们崭露头角,群星璀璨,为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卓越的成绩。

第一代建筑师和第一代建筑学家们,他们苦心孤诣,体用相继,为中国建筑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他们当中,有一批最为杰出的代表,包括梁思成、林徽因、杨廷宝、童寯、范文照、赵深、陈植等,他们在建筑设计、建筑研究、建筑教育以及建筑史学等诸多领域树立标杆,构建框架,堪称中国建筑学科影响至为深远的第一丰碑。此次展览记录还原了这一代建筑师中代表人物的历史资料,将成为中国建筑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苏丹教授致辞

“归成”是关于一群人的展览,也是一个学科的展览,还是一种职业的展览,更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样貌发生流变的展览。一群人、一个学科、一个职业、一个国家社会,他们之间有着非常缜密的逻辑关系,尤其“人”是关键。这个展览是从人开始的,它最精彩纷呈的篇章,就是这些珍贵的文献都是关于人的,关于这群人的图象,关于他们的手稿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关于他们的作业和关于他们的成就。这些文献让我们看到了个人,还有对历史的作用。仔细研究每一个人的背景,我们会发现,他们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他们选择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可能那个时候国家从中起到了作用,也可能是因为宾大当时是处于顶峰辉煌的阶段,但是我认为,这样的选择对中国来讲是一个福祉,它是幸运的——因为宾大的教育体系是古典主义的,其风格是折中主义的,充满了人文关怀。

关于历史的认知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艺术博物馆是当代人和历史对视的一个场所。我们需要通过展览对过去的历史和认知进行纠正,为什么要纠正呢?因为我们要看到未来,我们要向未来努力。因此,我认为每一个精彩的展览都是我们所看到的历史瞳孔中最黑的那部分。但恰恰是在最深层的黑中,我们看到了照亮未来的光芒。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馆长刘畅副教授致辞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成立于2009年,第一任名誉馆长是罗哲文先生和王世襄先生。后来,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在社会资助下建立了一个新馆。这个馆建立的主要目的是梳理营造学社的学术历程,恰恰在这个历程中,它之前和之后都有很多部分是与梁思成先生、林徽因先生密切相关的,所以非常荣幸能够参加童明老师的展览步调,而且贡献我们的力量。

我们能够贡献的力量更多是关于第一代宾大毕业的中国建筑师对中国建筑理论和传统建筑研究的思考,所以我们能贡献的力量相对有限,但是里面能够体会到的精神却无比强大。我们能够清晰感受到,今天不光是历史学科和建筑领域,我们讨论的问题很多都是在那个时代预设的,很多方法和范式也是那个时代所确立的。他们建立的基础教育,我们不得不感谢当时“布扎”体系在宾大的盛行,不得不感谢怀揣着文化基因的人们到那个环境中所做的努力。所以在这里,我只想表达对那一代人的尊敬和对下一代人的期许。

清控人居控股集团董事长吴晞教授致辞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清控人居控股集团对“归成——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第一代中国建筑师”展览的举办表示祝贺。清控人居集团的成立和组建就是以清华大学四大学院为基础创办的,所以今天我们把举办和参与这个展览活动当成自己的事。

“归成”这个展览看下来,从建筑学的角度看是一个回顾,而对我们学美术的人来说是一个知识的普及。展览里许多精细的手绘图稿,让我们这些学美术的人看了也惊叹不已。我觉得应该带学生到这儿看看,我相信他们会有不同的学习心得。通过展览能够直观的认识到第一代建筑学人对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教育,特别是对中国传统建筑保护做了许多工作,而对他们的宣传还不太够。所以我觉得这个展览为期三个月,要让它不断扩大影响,传播有价值的信息。祝贺展览能够取得圆满成功!

著名建筑师王辉主持开幕式

2015年到2016年,童明先生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专门去宾夕法尼亚大学做调研参观,使他萌生了要把中国第一代留学的建筑师资料引进到国内进行展览并组织学术研究活动的想法。这一想法不仅填补了中国建筑教育史上的一个很重要的空白,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

从2017年10月份开始,首先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了“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第一代中国建筑师”的展览,呈现了1918年到1935年期间留学宾大的20余位留学生的学习经历和学术学业成就。然后在江苏进行展览,题目叫“基石”,这也是中国近现代建筑教育体系得以成立的一块很重要的基石。2018年8月,同样名字的展览又移师到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那个展览的体量有所扩充。上海又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实践的主战场,也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城市场所,所以那次展览题目叫做“觉醒的现代性”。

在本次展览中的20多位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其中,有12位来自于清华大学,所以如何让展览回到清华,成为很多清华人的夙愿。感谢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共同主办了本次展览,使这个展览能够回到清华,这也是众望所归。

专题发言

“第一代建筑师”家属代表梁鉴致辞

最早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到了美国,把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包豪斯教育传统学过来以后,对中国建筑学的影响是深刻的。梁思成研究中国建筑史,为什么最后他能够破解营造法式?这与他在宾大所受的西方建筑史的科学训练相关,他学会了西方建筑学的勘测方法,以此破解营造法式。从梁先生的手绘图里可以看出,他把建筑分解,再合起来,然后找到它们中间的规律。

一个学科的发展,往小了说需要有一个群体,就像这批从清华到宾大又回到中国的青年建筑师,他们回来以后对中国的建筑设计、建筑教育、建筑研究、建筑史等领域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样一群人,他们受过共同的教育,他们有共同的概念,共同的语言,所以本次展览也展示出这样一个群体形象。正因为中国有这样一代从宾大学成归来的建筑师,才使得中国的建筑学科向前发展,并不断从中讨论新的问题。

策展人童明教授发言

本次展览是一群人的展示,同样也是一个时代的展示。也就是说在20世纪初,这么多才华横溢的青年学子前往美国,去往世界其他国家学习,他们身上担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就像这批建筑师在回国之后所取得的成就一样。他们在我们许许多多的城市中创作了很多作品,这些作品也成为了时代的化身,成为了近现代中国在以往传统世界中进行崛起的一种风采。当然,这里面有很多建筑作品是来自于上海、南京、天津以及北京,都是伴随着这些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他们的才华得以施展,这也恰恰说明了建筑学这个专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承担的历史使命。

这批中国学生在美国到底学了什么样的东西回来呢?以至于为中国城市面貌的发展带来如此之多的变革呢?这个可能也是一个需要回溯,而且是一个丰富的矿藏。如果说我们带着这样一种背景再来看第一代建筑师当时所取得的成就,也许就会从本次展览中获得答案。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图书馆馆长贾珺教授发言

当年这些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留学的前辈,他们成为了中国现代建筑教育乃至于中国现代建筑学科的奠基人。宾大建筑系是著名的“布扎”体系,非常讲究基本功的训练,讲究对学生全面素养的培养,使得这些前辈们受到了极其严格的训练。他们无论是回到大学当教授,还是从事建筑史理论与研究,一出手,起点和水平就很高,这当然和他们当年在宾大所受的专业教育是分不开的。

我们再来看“归成——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第一代中国建筑师”对前辈们的集中展览,除了缅怀他们绝世的风姿和辉煌的成就之外,我也希望能够给当前中国的建筑教育带来更多的思考和借鉴。希望这个展览能够有更多的人来看,或者有机会去更多的地方展出。

故宫研究院王军教授发言

梁思成先生他们那一代,从宾大回国后想探讨中国的建筑法式,因为他们学到的是西方的建筑法式,并且学得非常扎实。“法式”是什么呢?法式是探源。梁先生他们去做调查就是想解决这些问题。梁先生一个非常伟大的贡献,就是由他创建了一个体系,但是很可惜这个体系他没有来得及完成,就是“结构技术加环境”思想体系。

梁思成先生在他的《中国建筑史》一书中只是把结构技术稍微梳理一下而已,同时他还在这本书的前言中讲到环境思想。什么是环境思想?政治、宗法、佛道、礼仪、风水,置于建筑至关重要。这也是营造法式想解决的问题。梁先生创立这个“结构技术加环境”的思想体系太重要了,他之所以被称为大师,就是因为今天我们走得再远也是在他的这个体系当中。

北京大学徐怡涛教授发言

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回来的这批学者,他们所创造和所活跃的舞台,是一个全新的、转型中的中国。所以他们在用建筑创造了文明,他们用建筑中国创造了一段属于近现代的中国文明,这是我们以往从业时会忽略的。我们常常会说老师给我一个题,是发挥我个人的想象,发挥我的聪明才智,是我个人的一个作品,其实都不可能是一个个人作品,而是一个时代的反映。任何个人是不可能超越时代的,而任何时代也都需要不同的个人来合成。所以宾大归来的这些学者是给中国带来了不同的历史面貌,这应该是他们非常大的历史贡献。

这些第一代中国建筑师都是建筑学界的泰斗,他们在宾大留学的时间集中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其实这个时代不仅仅是建筑学,也是中国一切近现代学科创始发轫的时期。中国所有的学科,例如物理、化学、历史,全部都在这个时期有一批留学归国的精英,把从国外带回来的研究方法、研究理念运用到中国这个场景中来,去解决中国的问题,去创造中国新的文化。所以他们会取得比他们在欧美的同学更高的成就,这是他们所带给我们的启示。

展览现场

《归 成》

——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第一代中国建筑师

展览时间

2019年7月23日—2019年10月13日

展览地点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二层展厅

总 策 划

庄惟敏 苏 丹 王 辉

策 展 人

童 明 刘 畅

项目统筹

梁 雯 陈 迟 崔笑声

王晨雅 刘徽建

展览设计

张 琪

视觉统筹

王 鹏

视觉设计

郑炜珊 于 琦 王姝月

英文顾问

荷雅丽

主办单位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协办单位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

资助单位

清控人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都市实践

媒体支持

《世界建筑》《住区》《建筑学报》

《建筑史》《中国建筑史论汇刊》

温馨提示

本馆温度为22℃左右,室内外温差较大,请您注意调整着装

开馆时间

2019年8月:8:30-18:00(17:00停止入馆)

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地址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校内,主楼东侧。

校外观众请从清华艺博东侧“艺博专用通道”进校入馆。

地铁路线

13号线 五道口站,A(西北)出口出站。

15号线 清华东路西口,C(西南)出口出站。

公交路线

五道口站 508、307、331、375、429、549、562、630、86、运通126。

清华东路西口 333、355、438、466、594、913、 运通110、快速直达专线82。

艺博官网

内容统筹/陈迟

图文编辑/垚梦

图片摄影/肖非

视觉统筹/王鹏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带您走进艺术殿堂

艺博微信二维码

艺博微博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