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比较英国现状与美国现状!

比较英国现状与美国现状

更新时间:2021-08-07 19:35:04作者:admin2

美元仍占主导地位,欧元有很大的升值空间,人命币升值空间跟大

  在我国开展外国文学介绍、评论和研究,不仅能启迪大众心智,开拓文化视野,提供可资借鉴的文学创作和研究方法,而且有可能发挥出塑造一个时代的文学观和文化品味的作用。英美文学的研究是外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年来,我国外国文学著作翻译、出版工作蓬勃发展,高校研究生教育高速推进,英美文学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
  

一、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现状

在有关英国文学的文章中,经典作家仍是研究的重点,其中吴尔夫得到了较多注意,如李娟的《转喻与隐喻———吴尔夫的叙述语言和两性共存意识》、朱丹亚的《飞蛾:象征的创造性力量———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海浪〉中飞蛾的象征意义》等。
  后殖民话题也是焦点之一,尹锡南的《奈保尔:后殖民时代的印度书写》和梅晓云的《奈保尔笔下“哈奴曼大宅”的社会文化分析》都从这个角度切入。畅销书也得到了注意,李为祎指出,作为20世纪西方最畅销的小说之一的《魔戒》,复活了古代神话精神和语言文化,并因反现代化而反对工业技术和战争对自然和人性的破坏,表达了“原罪救赎”观念、禁绝物质欲望、坚持善的追求。
  

有关美国文学的文章中,姚乃强的《兼容有序聚焦文化———谈90年代福克纳研究的态势》综述了近期福克纳研究的发展变化。林斌的《文本“过度阐释”及其历史语境分析———从〈伤心咖啡馆之歌〉的“反犹倾向”谈起》尝试对文本的“过度阐释”及其特定历史语境作出简要分析,阐述麦卡勒斯的反主流立场。
  刘佳林的《纳博克夫研究及翻译述评》和张鹤的《“一条复杂的小蛇”———简析纳博克夫的小说〈普宁〉》,王秋海的《“矫饰”与前卫———解读苏珊·桑格塔的〈“矫饰”笔记〉》等从不同角度讨论了当代作家。关注少数族裔文学的有王晓路,石坚在《文学观念与研究范式———美国少数族裔批评理论建构的启示》、郭英剑《论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应雁《新东方主义中的“真实”———论哈金的作品》等。
  后者通过对华人作家哈金的短篇小说《光天化日》和长篇小说《等待》的分析,指出哈金的写作包含迎合老式东方主义认知框架的自我东方化话语。乔国强在《美国黑人作家与犹太作家的生死对话———析伯纳德·马拉默德的〈房客〉》中指出,黑人和犹太人族群之间的矛盾是《房客》所要表达的。
  杜志卿、张燕的《〈秀拉〉:一种深化原型的解读》试图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角度考察该人物的生命历程。

二、现代化进程中的外国文学

“现代化进程中的外国文学”的研究是以西方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学为研究对象,探讨文学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和演变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力图比较深刻地揭示文学与社会的紧密关系,并借此呼吁世人关注文学的批判与建设的功能。
  其中,盛宁的《奥尔特加-加塞特与他的大众社会理论》是讨论现代主义理论的填补空白之作。奥尔特加-加塞特是20世纪初西班牙最重要的人文学者、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在30年代撰写的《大众的反叛》,是对以资本主义工业化、城市化为主要特征的西方现代化进程的反思。
  文章介绍了加塞特的思想由来,他的大众社会理论对构成“现代性”的“民主”、“自由”等理念的负面影响进行了反思,从而对现代化理论的完善起到了补充和校正的积极作用。

萧萍的《“文化“及其现代挑战》讨论福斯特小说《霍华德庄园》中的“文化”观。
  在两篇研究美国文化文学的论文中,《富兰克林的启蒙》以对美国民族精神产生深远影响的启蒙运动代表人物本杰明·富兰克林为讨论对象。文章援引福柯对西方文化中“治御术”现象及观念的阐发,围绕D。H。劳伦斯和威廉·卡罗斯·威廉斯等人对富兰克林著述的批评,探讨《自传》等作品从启蒙道德文章到“自我规训”技术的演变;思考角度独特,分析深入。
  另一篇《讽刺与浪漫:刘易斯作品中的美国社会》则以目前在中国被淡忘的写实作家刘易斯为讨论对象。刘易斯在一系列作品中对20世纪前半期美国都市社会生活的刻画很真实地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商业社会的运行模式,其中所讽刺的不少丑陋现象诸如中产阶层丧失理想、唯利是图等等,展示了跨越国界的普遍存在,对反思“现代化”历史进程很有参考意义。
  

三、外国文学评论

陆建德的《思想背后的利益:政治文化评论集》涉及中西历史、文学的许多重要话题,思想视野开阔,文字活泼犀利,不仅富于知识性,而且提出了很多有针对性的独到见解,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盛宁在《“解构”:在不同文类的文本间穿行》中指出,德里达的“解构”哲学和解构主义批评自上个世纪80年代被介绍到国内文坛后,一直停留在一般理念的评介和概述水平,基本上未见对其具体的批评实践进行探讨的实例。
  作者以德里达本人的《马克思的幽灵》一著为范本,详细分析了德里达如何在不同文类的文本间穿行、如何将文学文本的涵义挪移到政治话语的层面、借以折射出他对当代政治问题的个人看法这样一种“既解析、又建构”的特殊言说方式,同时也鞭辟入里地批评了国内某些学人对德里达的误读和误译。
  作者认为,以为从道理上了解了某种批评理论,即可获得对作品的某种新知想法,是一种流行甚广的误解,作为一种批评方法,它无非只是批评家对他自己的识见的一种包装。

陆建德对一些英美文学作品(或其国内译著)写的序言和评论,如《愤怒的诗人———反战活动家哈罗德·品特》、《〈灵魂之湾〉序》、《看不见的手》、《美国制造的格格不入》、《国运所系》、《词语的政治》、《〈哥伦比亚英国小说史〉序》等或及时评价国外获奖作家,或从独特角度考察新出热门作品,深入浅出,发人思考,确实起到了引领读者的作用。
  在《道德的义务》一文中,陆建德就小说《帝国瀑布》的情节结构及其所描述的当代美国小镇生活,分析了作品所表达的现代(或所谓“后现代”)语境中的道德关怀,与当前的我国社会文化处境有直接的呼应。此外,钱满素主持译著的《惯于赞同》是著名学者伯克维奇(SacvanBercovitch)研究美国思想、文化、文学源流的名作,涉及大量早期清教社团的活动和用语,翻译难度很大,在当前大量学术译作中该书可算是知识含量很高、翻译质量上乘的一部。